产品动态 > 正文

助力教育新基建 | 网宿“4+2+X”教育专网方案发布

2022-09-14

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

在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和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》等政策的引领下,我国教育体系正迈向网络化、数字化、智慧化。

作为连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专网,是支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石,也是构建教育新基建的首要环节。

当前,教育应用的场景已经突破教育行政部门、学校、教育事业单位等固有场所,扩展到公有云、政务外网等第三方平台,并且深入到每个家庭、每个移动终端,这无疑对教育专网建设的稳定性、灵活性、安全性以及政策监管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,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,未来教育专网的应用场景会更加广泛。

为此,网宿结合深厚的网络传输技术经验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,量身打造“4+2+X”教育专网建设方案,夯实教育信息化底座。

网宿科技黄莎琳:5G 与边缘计算“相互成就” 会持续深耕

网宿“4+2+X”教育专网建设方案,基于GTM、SDN、零信任、可编程CDN、综合安全、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,整合虚拟专网、专线、互联网、CDN等四种网络类型,利用网络、安全两大管理平台,开放灵活丰富的可扩展模块,助力构建一张敏捷、智能、安全的区域教育专用网络。

4 四网融合 实现教育专网上下联通

方案全面打通虚拟专网、专线、互联网、CDN四种网络类型,允许教育云、教育应用、教学终端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通过CPE设备、软终端、APP等方式接入教育专网,实现网内高速稳定传输,满足信息化教学和管理需求。

2 两大管理平台 构筑专网性能和安全

网络统一管理平台,提升网络服务质量

庞大的用户群体、不同的教学应用、复杂的网络接入等,给主管单位管理教育专网带来巨大挑战。

方案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四种网络进行管理和灵活调度,还可对SaaS应用、公有云、CDN、政务外网等第三方平台统一管理,极大简化了运维难度。

网宿科技黄莎琳:5G 与边缘计算“相互成就” 会持续深耕

教育专网承载着视频会议、智慧课堂、专递课堂、办公应用等众多业务应用,如何保障业务的稳定运行是关键。

“4+2+X”教育专网建设方案基于网宿2800+网络节点和200+运营商网络,可为跨地域、跨运营商的教学应用访问提供高稳定、低延迟、高弹性的传输服务,无死角覆盖偏远地区师生,解决高并发访问导致的服务中断等问题。

与此同时,基于关键业务深度识别和分级技术,方案可优先保障视频会议、专递课堂等重点业务的网络带宽和访问质量。
安全管理平台,保障网络安全合规

信息化时代,教育专网的边界、连接设备更加多元复杂,面临的安全威胁无处不在;同时为确保学生健康用网,教育专网的建设还需对内容安全进行把控。

方案通过立体化综合安全管理平台,对教育专网实行全方位的安全防护,使用单位无需关注IT安全体系的建设,可投入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教育业务运营。

网宿科技黄莎琳:5G 与边缘计算“相互成就” 会持续深耕

在接入访问安全方面,通过零信任技术和安全网关对所有访问流量进行安全审查,仅允许通过认证的访问接入到专网内部,确保入网访问的安全性。

在数据传输方面,对全程的数据流实行端对端的通信加密,加密符合国密标准GM/T 0022、GM/T 0023、GM/T 0024、GM/T 0025,支持SM2、SM3、SM4等加密算法,整张网络传输安全可靠。

在内容安全方面,采用用户行为分析审计、内容AI鉴定、内容全程防篡改三大技术,保障教育专网上内容的安全、合规、合法,为学生提供绿色安全的用网环境,保护教育数据安全。

在业务和边界安全方面,安全管理平台连通网宿安全平台,利用网宿安全全景能力对教育专网业务和边界安全进行全方位防护,并结合安全监测平台进行实时监测预警,保障教育专网的网络安全和良好运行。

X 丰富的可扩展模块 延伸更多教育信息化场景

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除了构建高速、便捷、绿色、安全的教育专网,还需关注教育数字资源、智慧校园、创新应用、资源监管等。

网宿教育基于多年的技术积累,向教育管理机构、学校等单位开放丰富灵活的可扩展模块,让其低成本即可实现更多元的信息化建设场景,助推教育信息化进程。

网宿科技黄莎琳:5G 与边缘计算“相互成就” 会持续深耕

具体而言,网宿教育提供音视频、可编程CDN、边缘计算、公有云/专有云平台、应用性能管理、应用灾备、教育应用等扩展模块。各教育机构可根据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需求,选择相应的扩展模块,便可低成本、快速度地完成高质量的业务部署。以在线课堂为例,教育机构通过扩展音视频模块就能进行在线课堂快速搭建,满足在线教学需求。

在信息赋能教育的新时代下,建设一张高速、便捷、绿色、安全的教育专网,是我国教育人的宏愿。网宿科技将持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,参与教育专网的升级优化,打造高质量教育数字底座,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贡献网宿力量。

本文内容的版权持有者为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“网宿科技”)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